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中国结构周2021 | 吴永健教授:中国瓣膜性心脏病形势严峻,我们要做不畏艰辛的开拓者、创新者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21/10/21 14:15:19    加入收藏
 关键字:瓣膜性心脏病 
    编者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也呈现出了相应的变化。在中国结构周2021现场,本报记者特邀采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现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降脂治疗,并介绍了结构周这一重要平台在我国瓣膜性心脏病防治领域的重要作用。
    《国际循环》:从最新数据来看,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现状如何?
    吴永健教授:我国不同时期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病以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为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变为以退行性瓣膜性心脏病为主。
    就发病率而言,目前我们尚缺乏准确的人群调查数据。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王增武教授去年开展的样本量达37000人的调查研究来看,中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情况比较严峻,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据估计,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数量约达上千万。明年即将启动的、针对全国400~500万老年人群的调查,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我国瓣膜性心脏病的流行现状。
 
    《国际循环》: 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永健教授:第一大挑战是人群检出率偏低,检出较晚。很多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仅存在中轻度狭窄或关闭不全时,并无症状,不经查体难以发现。因此,很多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疾病晚期的严重阶段。这无疑增加了治疗难度,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因此,未来我们有必要加大瓣膜性心脏病相关的检查及筛查力度,以期尽早地发现和防治。
    第二大挑战是,相较于其他疾病而言,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需要更多更高的技术(外科、介入等)支持。但是,相关技术并非所有医院均能提供,目前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仍主要集中在省级医院的层面。未来,我们有必要开展更多行业培训,让更多的医生和医院都能参与到瓣膜性心脏病的救治中来。当然,医生、医院、设备及技术尤其是多学科团队的建立等均需要时间的积累。预计,未来要想满足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需求,瓣膜病中心数量需达到四五百家,但目前成熟的中心仅有五十家左右。因此,在瓣膜病中心建立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际循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数量日渐增多。与普通患者相比,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治疗有何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吴永健教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众所周知,退行性瓣膜性疾病的发病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此外,血脂异常还可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瓣膜病和冠心病并存情况会显著增多。全国各中心数据显示,老年患者中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心病的比例高达50%~60%。若两者并存,会显著增加介入或搭桥治疗的死亡风险。因此,对于上述患者,我们需要积极行降脂治疗以期减轻冠心病的复杂程度及病变数量;单纯他汀治疗可能并不充分,还需研发更多针对不同血脂类型的降脂治疗方案,才能让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预防更具针对性、更有效。
    图片
    《国际循环》:今年是结构周第五年,不仅增加了广州和西北区域,还新增了国际板块,成为了世界的结构周!未来将如何掌好舵、扬好帆,带领“结构周”继续创新发展?
    吴永健教授:这一代的中国心血管人是饱含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在高润霖院士、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等众多专家的努力和引导下,推动了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飞速发展。结构周这一平台的成立,则开启了中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时代。该平台形式独特,将实践工作与会议有机结合,并提供线上技术及学术交流的体会,故自成立之初就备受关注。近年来,结构周一直努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
    今年是结构周的第五年,新增了国际板块,在欧洲及美国分别成立了结构周的分部,组织两大区域的一线专家与中国专家进行对话,从而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真正的交流,这对于中国学者的技术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器械的研发和创新,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将进入更加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心血管领域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那么,结构周这一平台也要积极努力,不断创新,既要加强国际交流,也要促进国内技术的提高,更好地迎接和适应这种变化。就国内技术的提高而言,重中之重是加强创新。本届结构周初步探索,特设创新论坛,明年还将加大力度,聚焦新产品/新器械、新技术,更好、更快地促进中国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结构周也在积极探索每个月在不同的省份组织举办结构周的专题会议,以期打造真正的结构“大”周,成为更加灵活、创造更多价值的平台。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