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和实践经验。在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年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在会上发表中国瓣膜病领域相关研究进展的报告,《国际循环》就全球瓣膜病流行和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采访了吴永健教授,现撷取精华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吴永健教授
《国际循环》:本次ESC大会以心脏瓣膜病为主题,您也发表了相关报告,能否简单概述一下瓣膜病目前的流行病学情况?
吴永健教授:今年ESC的主题是“心脏瓣膜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瓣膜病领域中的一些新技术,已明显改变目前瓣膜病的治疗状况。一些新技术,例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以及二尖瓣的一些置换技术都在快速发展。欧洲心脏病协会今年将心脏瓣膜作为今年的主题,具有非常切实的现实意义。非常荣幸受邀来参加此次盛会,并报告中国瓣膜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和进展。
随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老年瓣膜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我在本次ESC年会上首次报道了中国老年瓣膜病的流行现状,也是中国首项老年瓣膜病住院患者队列研究(CHINA-DVD研究)。CHINA-DVD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十年前的第一次调查方法一致。在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与西方国家相比,尤其是欧洲,中国老年瓣膜病的构成有些不同,欧洲第一位是老年性主动脉瓣狭窄,而中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当然,也可能有一些调查方法的问题,不同国家瓣膜病的流行现状不相同。
TAVI技术在欧洲已被广泛使用,德国有70%的患者接受的是TAVI治疗,而不是外科开胸手术。在这次会议上,也有一些欧洲的研究者认为,在未来10年间,可能会有更多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会接受TAVI治疗,甚至可能达到90%。只有部分患者,由于形态结构的原因需接受外科开胸手术。关于“二瓣化”的问题,这次会议也有一些相关的讨论。中国目前很多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失去手术机会,但随未来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患者也会因此受益。
《国际循环》:作为全球瓣膜病方面的专家,此次大会您最为关注的内容(或研究)是什么?
吴永健教授:去年的ESC会议上发布了关于瓣膜病的指南,今年是指南发布后的第一年,但今年也发生了很多的改变,例如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瓣膜的血栓问题、瓣膜的持久性问题,以及一些并发症的问题。我也是一直在密切关注该领域全球的研究方向。目前,西方国家已进入到第三代瓣膜技术时代,今年更关注的是瓣膜退行性变和瓣膜血栓的形成。这些都是影响该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应作为重点话题,大家共同去探讨和研究。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但有很多的研究已在开展中。在未来的几年中,大概有7~8个关于瓣膜置换手术的研究,也就是关于TAVI术后的抗栓问题。
《国际循环》:与国外相比,中国在瓣膜病诊疗技术方面还有哪些差距?针对退行性瓣膜病,应怎样做好综合管理?
吴永健教授:我国瓣膜病技术起步较晚,95%以上的瓣膜病患者还是采取的外科开胸手术,而西方很多国家50%的患者采用的是微创的方法。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尚存在很大差距。西方的器械治疗目前已进入第三代体系,而我国还处于第一代体系。当然,我国还面临很多机制问题,如医保、内外科协作等。随瓣膜病技术例如TAVI技术向中低危患者的发展趋势,可能这些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我国要真正解决瓣膜病微创治疗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瓣膜病的长期管理也非常重要,因为患者术后可出现支架再堵或者是桥血管再堵,有一个长期风险的问题。目前,TAVI治疗的一些患者仍存在瓣膜再次血栓或者再次关闭不全或狭窄的问题。随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希望能有不断创新的瓣膜,降低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且还要培养一批管理的队伍,建立长时间的管理机制。目前有些西方国家提出,这些患者应在半年、一年内做一次CT检查,以及时发现血栓形成或有无退行性变的问题。一旦发现,及时进行抗凝处理。退行性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要密切关注它的发展趋势。西方目前已制定了整个管理流程,我国尽管刚刚起步,但也应在早期就规范整个管理流程,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