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161±21分钟,电隔离组199±39分钟(P<0.01)。平均曝光时间分别为:PAR消融组 25±5分钟,电隔离组 32±9分钟(P<0.001)。两组患者的随访中位时间为14(15-12)个月。在首次手术后的第14月,PAR消融组有31/42名(74%)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仍维持窦性心律,相较于肺静脉电隔离组的22/44名(50%)患者有显著差异(P=0.0249)。同样在首次术后第14月,加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人数在内,PAR消融组为36/42名(86%),与电隔离组的26/44名(59%)存在显著差异(P=0.00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消融策略是房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HR, 0.31; 95% CI, 0.12-0.78; P=0.013)
相比于电隔离组,PAR消融组患者的左房内径在术后明显减小。亚组分析显示,左房内径减小主要发生在房颤未复发的病人,而PAR组较电隔离组更为显著。
整个研究中未观察到包括心脏填塞,显著肺静脉狭窄(>50%狭窄),膈神经麻痹,手术相关的TIA及卒中或者心房食道瘘等不良事件。
三、方法学及有效机制分析
这是首个关于全新的PAR消融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报告,该研究表明该术式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研究提示肺静脉前庭基质的有序改良对于消除房颤发生和维持十分重要。当然,大量随机出现的微折返,自主神经,Marshall韧带,CFAE区域,甚至潜在的心律失常位点--促发灶均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维持的可能机制。所有这些重要机制均可以被PAR消融所阻断。
就阵发性房颤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时间及左房结构改善方面,PAR消融较肺静脉电隔离更为有效。14个月的随访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经PAR消融且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成功率可达7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消融策略是房颤复发的唯一独立相关因素。Wilber等近期报道,至9个月随访终点,阵发性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率仅为66%;2年的随访显示,单次肺静脉前庭电隔离的成功率仅为57%(病例大多数为阵发性房颤)。这些研究结果显示,PAR消融疗效至少并不差于肺静脉电隔离。有趣的是,我们还观察到PAR消融能减小左房内径。这些数据与先前的报道一致,并且支持窦性心律的维持是减小左房内径的关键因素。另外,接受新的消融术式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这提示,该术式至少同肺静脉电隔离一样安全。
PAR消融是一种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不同的房颤消融策略。放射状线性消融的目的是使肺静脉前庭基质得到序改良,环肺静脉消融的目的则是利用在前庭制造电流阻碍将异位触发位点隔离开来。另一种改良基质的消融策略将目标定为CFAEs电位,但是该技术因缺乏解剖学定位可能导致遍及整个前庭的大量且过度的消融。而PAR消融采用统一的消融方式,使得该术式能轻易的缩短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另外,自左房到肺静脉的电位联系能有效的限制在PAR消融任意2条相邻消融线之间的区域,所以肺静脉不被电隔离。因此,LASSO导管在该术式中可能并不需要,并且室间隔穿刺只需进行一次就足够了。
PAR消融的主要消融目标是双电位。在房颤过程中,肺静脉口内的CFAE电位被认为是房颤发生的病灶。我们观察到,如果沿着消融线能记录到CFAE电位,朝向肺静脉口<5mm的延长消融有时能终止房颤,这与之前观察到的结果是相符的,这提示在肺静脉口可能需要更多的电消融。据报道,由于消融线漏点的存在,不完整的消融线也经常导致心律失常,消融线漏点可采用起搏夺获来检验识别。由于本研究中的消融线长度较短,检查消融线的完整性不费多少时间。
目前的研究尚无法完全解释PAR消融的有效机制。然而,该策略可喜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房颤发生及维持的基质目前被定位于肺静脉前庭。通常情况下,12条放射状消融线能有效覆盖双侧肺静脉前庭区域。由于肺静脉前庭被纵向的放射状消融线分隔成许多小的区域,多重随机衍生波无法形成,即如同外科迷宫术所产生的效果。肺静脉前庭甚至肺静脉口沿线上的局部紊乱电位将被消除。另外,4个主要的左房自主神经节(GP)以及神经轴在消融过程中均可能成为消融目标。Marshall韧带可被消融阻断。
PAR消融是一种简单、安全并且有效的阵发性房颤消融新方法,较肺静脉电隔离所需手术时间更短,曝光时间更少,只需要一次房间隔穿刺,并且能节省不必要的LASSO导管。PAR消融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阵发性房颤消融策略。
上一页 [1] [2] [3]